立秋是中國農(nóng)歷二十四節(jié)氣第13個之一,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(jié)氣,在8月7、8或9日。我國以立秋為秋季的開始。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(jīng)135時為立秋。
立秋的“立"是開始的意思,
“秋"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。
立秋表示暑去涼來,秋天開始之意。
農(nóng) 諺
“立秋”還是一個收獲的標志,所謂“秋不涼,籽不黃”,“立秋十天遍地黃”,“立秋十八天,寸草皆結頂”,一個金色的秋天就要到來了。秋來夏去均降至,火秋作物發(fā)育期,草木結果采摘忙。
田間管理要加強。
立了秋,便把扇子丟。
立秋棉管好,整枝不可少。
丑秋蕎麥白露花,寒露蕎麥收到家。
立秋十八天,寸草皆結頂。
丑秋無雨一半收,處暑有雨也難留。
丑秋下雨人歡喜,處暑下雨萬人愁。
立秋摘花椒,白露打核桃。
霜降摘柿子,立冬打軟棗。
頭伏芝麻二伏豆,晚栗種到立秋后。
三伏帶一秋,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。
立秋養(yǎng)生----注意事項:
情志養(yǎng)生
立秋之后,首先要做到“精神榮平”,即從容、平和、平靜。從中醫(yī)角度來說,秋在五臟對應于肺,如果過度悲傷、擔憂,情緒焦慮、激動等,都容易損傷肺氣,從而出現(xiàn)胸悶、氣喘、氣短、氣逆等不適癥狀。因此,我們在秋天要盡量保持心平氣和、心情舒暢。平時可以用玫瑰花、綠梅花、白菊花、陳皮、炒麥芽等泡水喝來舒緩情緒。
生活起居
在生活起居方面,應做到早睡早起。立秋以后,夜間氣溫逐漸降低,使得人們相對容易入睡。因此,侯茜主治醫(yī)師建議大家可適當提前睡覺,在晚上十點左右入睡,早晨六點左右起床,與天地同步,每天睡眠8小時左右,可以保持最佳的身體狀態(tài)。
運動鍛煉
秋季相對涼爽的天氣也是人們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,比如登山就可以提高肺活量,在體驗爬山時山中溫度變化的同時,也增強了人體的耐受力和自身抵抗力。但是骨關節(jié)炎患者不宜登山,患有心腦血管慢性病的患者也需量力而行。除此以外,對于老年人、兒童和體質(zhì)虛弱者來說,運動量不宜過大,可以選擇輕松平緩的項目,如散步、練八段錦、打太極拳等。
飲食調(diào)整
在飲食方面,需要遵循補肺防燥、防暑化濕以及少辛多酸等原則。立秋以后氣候干燥,夜晚雖然涼爽,但白天氣溫仍較高,根據(jù)“燥則潤之”的原則,我們應多吃養(yǎng)陰、潤肺、防燥的食物,如蓮子、百合、銀耳、南瓜、枇杷等。對于脾胃功能虛弱、容易消化不良的朋友來說,可以多吃茯苓、芡實、山藥、小米、白扁豆等。
另外,今年的“三伏天”長達40天,即使立秋,天氣依然炎熱,“秋老虎”仍有余威,因此仍需要注意防暑化濕。中醫(yī)師提醒大家平時可以多吃絲瓜、蓮藕、冬瓜、蓮子等,還可以通過飲用三豆飲來達到健脾化濕的效果,它是采用薏苡仁30克、綠豆30克、赤小豆30克一起煮水喝。
從中醫(yī)角度來說,酸能收斂肺氣,辛味發(fā)散瀉肺,而秋天則是宜收不宜散,因此立秋以后要盡量少吃生姜、辣椒等辛味之品,可適當多吃番茄、烏梅、葡萄、菠蘿等酸味食物。
立秋過后一定要注意肚臍部位和腳底的保暖,不能光腳走路。做到早睡早起,每天保證有8~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,要做好皮膚的清潔以及衛(wèi)生,積極的防止感染。
立秋天氣比較干燥而且寒冷,應該多吃一些滋陰潤肺以及補液生津的蔬菜水果以及豆類,比如柑橘類水果、芝麻、紅豆、銀耳、蜂蜜、蘿卜以及西紅柿等,盡量少吃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,多喝水。